整个处理过程做到三个零,即零污染、零排放、零残留。
低碳就是节能环保,我们的空调节能省电,减少了资源的使用。低碳经虽好,就怕被念歪。
如果价格可以接受、又能低碳环保,我们当然乐意支持,但是,到底哪种产品是真的低碳,我们自己无从辨别,希望商家倡导低碳时能真正的具有环保的责任感,而不是利益驱动。一名被低碳概念弄得一头雾水的消费者向记者感叹。销售人员极力推销的是带标签的一款,两者价格相差近千元。今年的五一假期,想趁节假日享受优惠、添置家电的消费者走进家电卖场的最大感觉就是低碳扑面而来。用风暴来比喻目前低碳席卷人们日常生活的速度和程度确有贴切之处,最起码身处家电卖场之中,就有被低碳包围之势,冰箱、空调、洗衣机、灶具、热水器……绿色的低碳节能之选 标签几乎贴遍了所有种类的家电。
记者在某品牌空调卖区仔细比对了两款相邻的空调,发现其都是一级能效,各项指标都一样,但是,在其中一款上贴着醒目的低碳标签,另一款上却没有。苏宁电器某空调品牌销售人员向一位顾客推荐一款空调,该空调专柜最醒目的就是一幅幅低碳空调普及风暴来了。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离自己宣称的所谓领导者角色相去甚远。
正如默克尔所说:坎昆会议前首要的准备工作,就是在所有国家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当前发达国家提出的2020年减排指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12%至19%,离科学家要求的25%至40%的减排目标相去甚远,与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至少减排40%的要求差距更大建立互信是2010年气候变化谈判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推进气侯变化谈判的正确之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指出,发达国家提出未来三年提供300亿美元援助资金,但大多数资金并不是新增的,只是重新以气候冠名而已,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建立信任。
人们看到,此次波恩会议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森林保护、技术转让以及碳市场和排放贸易等领域取得进展,给全球气候谈判带来了建设性的气氛,为继续合作迈出了一步。与会有关人士指出,当前谈判的核心障碍,在于一些发达国家在刻意推脱自己的责任,罔顾自己的承诺,缺乏推进谈判的意愿,从而阻挠谈判的顺利进行。
当前发达国家提出的2020年减排指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12%至19%,离科学家要求的25%至40%的减排目标相去甚远,与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至少减排40%的要求差距更大。但他同时指出,现在说坚冰已被打破还为时尚早,特别是发达国家依然没有表现出承担应尽义务的足够诚意,发展中国家还要察其言观其行。在资金援助方面,虽然多年来发达国家设立了名目繁多的援助基金,却并未兑现资金承诺。呼唤重建互信正是因为当前气候谈判各方间互信的缺失。
正如默克尔所说:坎昆会议前首要的准备工作,就是在所有国家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数字和事实可以帮助揭示问题症结所在。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离自己宣称的所谓领导者角色相去甚远。在这个哥本哈根大会后级别最高的气候会议上,重建相互信任成为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推进谈判,发达国家还须以诚意和行动取信于人。
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国首席谈判代表苏伟认为,各国政治层面上的信任正在恢复。目前,还有一些谈判方未能在增进互信的道路上迈出步子,这与国际社会推动气候变化谈判的呼声不合拍。
5月2日至4日,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政府气候谈判代表会聚德国波恩,为年底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峰会作准备。人们希望,谈判各方,特别是发达国家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进展,展现足够的诚意,切实履行自己的承诺,从而使气候谈判能比较顺利地得到推进。
德布尔发出这样的诘问:这就会让发展中国家怀疑,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是否是认真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当此之际,发达国家需要展现出推动谈判的诚意由于气候系统对目前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反应具有滞后性,因此大约有一半近期的增温将影响到未来的变化。但这些预测,并不包括近期观测到的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盖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海平面加速上升。排放量越高,则升温越高。模拟还预测,气候变化将影响海洋的物理化学性质。模拟结果还表明,随着全球变暖,通过陆地和海洋的自然过程去除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收效将越来越微弱。
飓风和台风增强的程度还不确定,这也是未来的研究课题之一。气候变化的这种惯性,源于许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海洋的热容量,以及大气环流达到新平衡所需的上千年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将大气中的热量和二氧化碳与整个深海均匀混合,从而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
气候变暖会使更多被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滞留在大气中,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速全球变暖,这是碳循环(carbon cycle,碳化合物在气候系统中的交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正反馈效应。模拟结果表明,当温室气体排放率大于或等于当前排放率时,气候变化很有可能比20世纪观测到的还要剧烈。
尽管模型也认为碳循环的变化表现为正反馈,但是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仍然无法确定,因为这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比如植物或土壤对碳的吸收如何随气候变化而变化,而我们对此知之甚少。海洋的化学性质同样受到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将使海水变得更酸。
当然,一些重要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云对温度上升的具体反馈途径,是影响全球变暖整体预测的一个关键因素。令人沮丧的是,云的复杂性意味着它们的反应难以把握,因此还需要在这一领域开展更多的研究。尽管如此,21世纪的长期气候变暖仍受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强烈影响,科学家针对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从快速经济增长到适度经济增长,从过于依赖化石燃料到不太依赖化石燃料等),对未来的气候进行了模拟。
即使立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目前水平,气候变化也将持续几个世纪。尽管对冰盖消失过程的科学理解非常有限,但是它们可能将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再增加10cm—20cm,因此不能排除海平面有更大幅度上升的可能。
海平面的升高,大约60%是由海洋热膨胀引起的。根据预测,最剧烈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发生在极地地区,包括高纬度地区土壤温度的显著上升、冻土层融化深度的增加和北极盆地夏季海冰的大量减少等。
21世纪海平面将上升30cm—40cm的估计,同样取决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1世纪的气候将如何变化?对于这一重要问题,我们可以在预测未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气候模式模拟来回答。
这些过程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自然和人类共同影响着地球和地球生物的进化。在纬度较低的地区,将可能出现更为强烈的热浪、降雨和更为强烈但可能频率有所下降的飓风与台风。在各种不同的排放情况下,全球温度将上升1.8℃到4.0℃。
就区域性影响而言,科学家比以往更加确信,未来的气候变化形式将类似于过去50年来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形式(例如,陆地比海洋升温快),只是变化的幅度将比以往更大。具体来说,根据气候模式预测,未来20年,在合理的排放范围内,全球温度将以每10年0.2℃的平均速度增长。
不幸的是,我们的气候模拟对一个世纪以后的预测还显得无能为力,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如何?我们对此的认识局限也增加了预测的不确定性。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未来至少1000年里,植物、动物和人类都必须承担气候变化的后果
在纬度较低的地区,将可能出现更为强烈的热浪、降雨和更为强烈但可能频率有所下降的飓风与台风。气候变化的这种惯性,源于许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海洋的热容量,以及大气环流达到新平衡所需的上千年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将大气中的热量和二氧化碳与整个深海均匀混合,从而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